2004年中国期货市场特点有哪些?
…………………………………………………
☆ 开户啦-5级理财达人 回复:
2004年期货市场发展的新特点 (一)”国九条” 将期货市场正式纳入整个资本市场体系 2004年1月底,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提出了”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为大宗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把证券、期货公司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首次明确将期货市场正式纳入整个资本市场体系,是我国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改革开放、稳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期货市场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新品种接连上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化进程加快,大宗商品,尤其是基础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我国原有期货品种已无法适应市场要求,迫切需要增加新的期货品种。2004年我国期货市场一举突破发展桎梏,接连上市了棉花、燃料油、玉米和黄大豆2号四个期货品种。自1994年我国期货市场治理整顿以来,期货品种逐年减少,这些新品种的推出,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长期治理整顿、加强监管和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之后,国家对期货市场的大政方针由”治理整顿”改为”规范发展”,我国期货市场也真正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一直困挠期货市场发展的品种不足的瓶颈问题可望得到有效解决。 (三)期货市场运行的质量明显提高 2004年我国期货市场继2003年高速发展后,市场运行规模继续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交易量创出新的历史纪录,根据三家期货交易所的最新统计资料,2004全国期货市场总交易量为30786万手,总交易额为1469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8%和35.55%。其中,上期所累计交易量8115万手,累计交易额84326亿元;大商所累计交易量17606万手,累计交易50968亿元,郑交所累计交易量5064万手,累计交易额11635亿元。 品种上,大豆和沪铜分列交易量和交易额的榜首。我国期货品种的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形成。上期所的期铜成交量已占全球铜期货市场总成交量的1/3,稳居世界第二,大连交易所的大豆期货市场已确立起世界非转基因大豆期货交易中心和价格发现中心的地位。 2004年我国期货市场运行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2004年是牛熊转换的一年,价格波动极大,大豆波幅达到54.6%,铜波动达到34.0%;多数品种交易量、持仓量、交割量均创历史记录,在监管层、交易所、经纪公司规范运作、投资者交易行为渐趋理性的我国期货市场上,市场运行平稳,几无风险事件发生,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2004年我国期货市场功能发挥良好,价格发现功能不断深入,广大农民开始利用期货信息调整种植结构,并通过签订期货订单入市增收,”利用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期货市场新现象。 (四)私募基金出现快速增长势头 2004年,我国国内期货市场私募基金出现快速增长势头,保守估计仅东部沿海地区,以期货工作室形式存在的期货私募资金就不下100家,每个期货工作室的资金规模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不等,大量私募基金广泛参与沪铜市场,预计其规模达到20亿元人民币左右。 (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明显互动 随着国际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因素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凸现,国际国内市场逐渐接轨,国际市场影响我国的同时,我国政策、供求的变动也影响到国际市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明显互动。我国强大的需求增量间接导致全球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石油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原材料进口的成本。4月份后,我国政府采取的对钢铁、氧化铝等过热行业施行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引起了国际市场的动荡,金属价格暴跌,船运费率下降;10月份我国央行加息消息传出,国际市场很快反应:依赖对中国初级原料出口的澳、加等国货币走低,直接拖累美股中的资源类股,尤其是金属与矿产类股的下跌,压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对国际基本金属价格造成冲击,这些都说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已经明显互动。 (六)投资者参与国际期货市场投资及跨市套利增多 2004年我国投资者特别是合资、民营资本大量参与国际期货市场投资,据估计总量已经超过在国内市场的规模,参与跨市套利的投资者也大幅增加,尤其是下半年以来,沪铜伦铜价差偏离扩大,我国跨市套利大幅增加,据统计,沪铜持仓中至少达到20至30万吨的规模。民间资本,特别是”江浙资金”已经大规模进入国际期货市场,这也反映了我国期货市场由于品种少、限制多,与国外期货市场还有相当的差距,吸引力不足。 二、2004年是牛熊交替的一年 世界经济复苏并强劲增长,特别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需求增量,以及美元的持续贬值造就了始于2003年的全球商品新一轮牛市上涨周期,国际市场上农产品、金属、原油等大宗原材料商品均先后创下了几年来的新高。农产品在2004年第一季度达到高点后,在预期产量增加的情况下,期货价格大幅暴跌,牛市结束,进入熊市周期;4月份,我国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使得金属品种也均出现了大幅暴跌,此后美元持续贬值、库存紧张,金属价格重新上涨,并维持高位振荡。2004年是牛熊交替的一年,农产品已经完成牛熊转换,步入漫漫熊途,金属品种处于牛市末期高位振荡、牛熊转换阶段。 (一)农产品市场:全面牛熊转换 1.大豆市场 2004年大豆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总体上呈先涨后跌的格局。美国大豆因天气等原因连续两年减产、南美大豆因干旱及锈病也出现减产,这样两大大豆主产区减产使得全球大豆供给大幅减少,中国压榨需求扩张,进口大量增加以及国外基金推波助澜,年初大豆价格延续了2003年的上涨势头,继续大幅上涨,4月份CBOT美豆创下1064美分16年来的最高价、连豆也涨至4100元。之后,新豆播种面积和预期产量大幅增加、亚洲禽流感和中国宏观调控等因素造成大豆市场大幅快速下跌。到11月份,美豆跌至近500美分,连豆跌至近2500元/吨。全年国内外大豆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呈倒V型走势。2004/2005年度全球大豆产量预期大幅提高,导致大豆价格从高位暴跌,完成牛熊转换,此后持续下跌,步入漫漫熊途,供求矛盾的缓和直接奠定了大豆的熊市格局。 2.小麦市场 2004年第一季度,CBOT小麦期货价格延续了2003年的涨势而一路上行,并于4月初创下年内高点428美分,随后行情反转,并一路振荡下跌。我国小麦期货价格年初也一路上扬,在4月初创下年内高点,随后期价连续大幅下挫。期货价格暴跌之后即进入了一个时间长达4个月的横盘整理时期,期价波动幅度极小,市场交易也不断萎缩。9月中旬以后,期货价格再次大幅下挫,小麦期货市场牛熊转换,步入熊市。基本面上,我国小麦市场的供需状况较国际市场偏紧,库存依然比较紧张,我国小麦期货价格下跌空间相对有限。 3.玉米市场 2004年第一季度,CBOT玉米期货价格延续了2003年的涨势而一路上涨,在4月初创下年内高点近340美分/蒲式耳,后行情反转向下,并一路振荡下跌,持续六个月,一些合约跌破200美分/蒲式耳,跌幅达三分之一。我国玉米期货价格在9月份挂牌上市后振荡走低,低位徘徊,熊市特征明显,国内外期货市场在经过牛熊转换后,步入熊市。 4.棉花市场 2003/2004年度世界棉花出现供不应求状况,供求存在80万吨的缺口。NYBOT期货市场棉花价格持续上涨,5月份后,在世界棉花产量预期大幅增加,国际棉价大幅走低。由于2003/2004年度产量下降,而需求增长很快,我国棉花价格年初持续上涨,这导致农民植棉积极性提高,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同时国家追加了150万吨进口配额,大量的进口棉在2004年5月份以后到港,短期市场供应过剩,使得我国棉花现货价格持续回落。棉花期货6月份上市后高开低走,大幅下挫,此后出现了小幅反弹,但很快又进入了季节性的下跌时期,之后一直维持低位弱势振荡。 5.豆粕市场 2004年豆粕市场大幅波动,整体运行区间于2300-3700元/吨之间,波幅达1400元/吨。追随大豆价格上涨走势,2004年2月豆粕市场出现典型的反季节性上涨,四月份以来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油厂资金链条的断裂,加上禽流感,终端需求旺季的后延成使得豆粕旺季回升缓慢,豆粕价格大幅下跌,牛市结束,步入熊市,此后一直低位徘徊。 (二)有色金属:牛市末期高位振荡 1.铜市场 2004年的期铜市场大幅走高,并在3000美元/吨附近高位巨幅振荡,数度刷新历史高点。2004年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铜需求急剧增加,铜库存不断减少,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经济都处于强劲增长阶段,中国经济对铜消费增量影响尤其突出,中国大量进口,美元持续贬值,年初国际铜市在此背景下,受投资基金及中国强劲买盘的推动铜价自上年起展开了新一轮牛市的价格攻势,价格自1850美元突破后直上3000美元。我国政府于四月初起相继出台了宏观调控政策,预期未来需求下降,期铜价格出现恐慌性的暴跌,加上美联储提高利率,加息周期及中国进口减少预期使得国际铜市也出现了暴跌。此后几个月我国铜进口减少,国储抛售其储备铜,国内外铜市处于2600美元附近振荡,期间国内外差价不断扩大,国内现货价格明显低于正常贸易进口铜价,大量反向套利资金进入市场进行”卖伦铜买沪铜”的跨市套利交易。9月份以来,由于交易所显性库存不断下降,现货升水持续扩大,国际基金狩猎中国买家,逼空中国反向套利资金,特别是美元汇率持续大幅度贬值,铜价选择向上突破,并一再创出历史新高,国内铜也在面对交易所库存减少,传言国储大量接货的背景下大幅上涨。由于历史证明铜价处于3000美元,一般持续时间很短,且本轮上涨并非基于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在3000美元以上已不由供求决定,投机明显,消费受到极大的抑制,铜价在3000美元以上运行很容易出现暴跌行情,10月份以后就出现了几次当日暴跌近10%的行情。面对3000美元以上的铜价,消费受到极大的抑制,铜价已经进入牛市末期,牛熊正在转换。 2.铝市场 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期铝是2004年我国期货市场上成交量增长最快的品种。据统计全年成交13658950手,较上年的4304720手增长217.3%。年初期铝继续始于2003年10月份以来的上涨,4月份宏观调控政策使得铝价暴跌,此后由于市场相对过剩,投机力量撤离,出口政策构成的心理预期,使得沪铝市场再次陷入萎缩,国内外相对价格一再走低。 (三)其他市场 1.天然橡胶市场 国际市场天胶产量2004年出现快速增长态势,使得国际市场天胶价格全年以震荡下跌为主。在年初停割季节供应减少的预期下,我国沪胶展开反弹,于2月份创年内高点,高企的期价导致大量期现套利卖盘的入市,加上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沪胶市场在5月份出现暴跌,此后割胶期到来带来的现货压力沪胶一再下跌,步入低位整理。 2.燃料油市场 自8月25日上市以来,我国上期所燃料油期货的走势大致追随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走势。9月份维持弱势震荡探底;10月份,国际原油价格创出历史新高,上海燃料油也大幅上涨至2300元/吨;此后,国内需求季节性疲软,导致11月以后价格一路阴跌,成交量、持仓量持续萎缩。 三、我国期货市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市场接轨,但是法规规则还没有接轨 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国际国内市场快速接轨,这迫切要求作为市场经济前沿的期货市场法规规则与国际接轨,合理利用国际规则,参与全球性的竞争。而我国现行的《条例》是对期货市场进行治理整顿背景下出台的,许多措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大部分本是期货市场的业务属于被禁止之列。如参照国际惯例和”国九条”,期货业都属于金融业,但我国的期货经纪公司却没有金融机构的功能和业务,既无权贷款也没有融资功能;同时期货公司不能自营、不能发起和管理基金、股东受到严格限制等,使得期货经纪公司生存发展空间极为狭小。规则方面,也存在很多与国际惯例不符的条款,如在限仓的规定中,交易所既限制经纪会员、也限制投资者在单一合约的持仓数量;同时由于交易、交割规则设计欠科学,交割环节过多,交割仓库设置不合理,交易成本较高。这样我国在市场已经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很多法规规则还没有参照国际上的惯例,没有充分尊重市场自身运行的规律性,这直接束缚了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影响我国企业利用两个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二)国内期货市场主体还没有真正培育发展起来 国际成熟期货市场上,对冲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占了大半江山,反观国内,资金量在100万以下的中小散户超过80%,机构投资者只占很小的比例;国际期货市场对投资主体几乎没有限制,所有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均可参与期货交易。我国不仅严禁金融机构参与期货交易,而且对国有企业进行严格限制,这样我国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机构通过参与国际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或者投资,使得国内期货市场主体还没有真正培育发展起来,市场的参与主体为中小散户。2004年我国期货市场外资通过外资背景合资企业或机构加快了进入的步伐,现我国的期货市场上有大量的外资力量存在,据称如沪铜期货30%有外资背景,在国外大机构已经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期货市场后,与当前中小散户为主体形成的必然是不平等的竞争,”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较量”,国内广大投资者被狩猎围剿也是必然的结果。因而应鼓励建立期货投资基金,培育对冲基金;条件成熟后,允许机构投资者到期货市场从事投资业务。通过这些措施,为国内期市与国际期市的接轨创造条件,培育发展期货市场真正的市场主体–机构投资者,创造真正平等竞争的条件。 (三)我国企业还不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 对待国际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动,我国很多国有企业还不能完全适应。大部分企业存在官僚化的组织形式,一切业务听命于上级,面对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变动无动于衷,一般来说,即使有很好的套期保值业务也不做。另一类企业则体现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国有企业,领导一人说了算,独断专行,往往是甘冒大风险,甚至是以赌的理念发展企业。正如国内有专家称,对待是否参与期货市场,海外国有企业不做期货是傻子,乱做、胡做期货就是疯子。以中航油为例,其根本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发展的变化,首先是其用静态的供求作为判断动态价格的依据,忽略中国因素所致的强大需求增量,卖出大量看涨期权,本应做套期保值业务而演化为过度投机,同时参与流动性、隐蔽性较差的场外交易市场,遭到国际基金的狙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企业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必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四)有些经济主管部门制定经济政策还没有面向国际市场 国内外市场已经接轨,而我国有些经济主管部门还没有完全从市场经济的高度、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来制定经济政策,也不去面对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化,思维理念还是计划经济。最典型的例子是国家物资储备局,它只不过是一个正常的轮库,按计划进行无可厚非,但搅动了国际市场:在1.8万元左右抛售,使国内市场一下子供给充分,给了企业错误的信号,影响企业的正常决策,进口商错失了低价进口国际铜的机会;在价格上升到3万元之上时进行补库,使国际资本将铜价长期推升至历史高价位,我国企业被迫高价位进口,这样的举动使国内期货界人士十分不解。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和手段管理国内外已经接轨的市场,影响到不仅是我国投资者的利益,也给我国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风险。 (五)期货市场管理的理念还有很多与市场经济相悖的东西 由于我国的期货市场脱胎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长期以来,指导思想是计划经济思想,用的是行政手段管理市场,破坏了市场经济运作的自律机制,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悖。期货市场为现货交易服务并按市场机制运作,这要求市场参与者成为真正市场的主体,同时期货市场监管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尽量让”市场的事情由市场自己解决”,减少行政干预。对期货市场的监管必须实行专业化、法制化的高效灵活的动态监管,而我国监管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过于微观细化,政府监管表现为被动性、滞后性、突然性和不可逆性。 市场经济中,交易所会员的自我管理真正成为期货市场监管的基础和核心力量,期货交易所为会员和广大投资者服务,但当前交易所总经理由政府任命,交易所的官办性质使得它并不面对市场。再有,如对个别期货经纪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事上,有人提出客户保证金由三大期货交易所统一管理的思路就与期货市场运行的规律性相悖。还有个别部门甚至明令颁发行政管理办法,不准与之业务密切的棉花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棉花套期保值业务,思路完全是计划经济的。 四、2005年期货市场展望 (一)商品期货品种进一步完善 2005年预计将继续新品种的上市步伐,商品期货品种将进一步完善。豆油、白糖有望分别在大商所和郑交所上市。2003年上半年,大商所初步完成了豆油期货合约及交易规则的设计工作;郑商所白糖期货的交易规则和合约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其中规则2004年已经修订到第三稿,交割仓库的设置原则正在征求意见。 (二)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将适时推出 目前我国铜期货交易正处于成熟时期,属于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期货品种之一,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铜期货市场,上海价格对国际价格影响力加强。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期权交易产品,所以国内铜期货市场参与者没有相应的期货风险规避工具。上期所已经为铜期权推出做了积极准备,现已接近即将推出的阶段,预计2005年可能适时推出。 (三)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品种有望取得研究性突破 股指期货作为规避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工具,我国已开展对其深入研究,继上海期货交易所对股指期货市场总体方案设计课题研究后,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在已成功开发上证180指数、上证50指数等指数,并拥有了相应的指数基金后,同时成立了股指期货项目小组,着力该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为股指期货做了很好的前期准备,2005年我国相关部门对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品种有望取得研究的突破。 (四)中外合资期货公司有望成立 根据商务部与香港财政司签署的CEPA扩大开放磋商纪要。从2005年1月1日起,允许在香港证监会注册,并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中介结构,可在内地设立合资的期货经纪公司,港资股权比例不超过49%,合资期货经纪公司营业范围和资本额要求等与内资企业相同,在此政策下,2005年中外合资期货公司有望成立。 (五)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步伐将加快 ”国九条”首次将期货公司列入金融企业的范畴,同时我国国内外产品市场已经接轨,在期货市场管理、法规等方面国际化步伐将加快,《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期货法》等法规修改和建设也有望在2005年取得重大突破,加快与国际期货市场接轨。